双壳纲
蚶科
49.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(Linnaeus)
形态特征:贝壳极坚厚,卵圆形。两壳相等,极膨胀,尖端向内卷曲。韧带面宽、角质、有排列整齐的纵纹。壳表放射肋发达,肋上具颗粒状结节,故又名粒蚶。壳石灰白色,生长线明显。壳内面灰白色,无珍珠质层。铰合部直,具细而密的片状小齿。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,后闭壳肌痕呈四方形。
栖息环境: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,在中、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,埋居其中。无水管,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。适应的盐度范围10-28.8g/kg,水温0-35℃。泥蚶为滤食性贝类,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。雌雄异体,生殖季节一般在7-9月间。
分布:我国南北沿海均可见,为印度洋和太平洋广布种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潮间带至浅海的软泥质或泥沙质海底,并常现于河口附近。经济种类之一。
50.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(Lischke)
形态特征:壳质坚厚,长卵圆形,通常两壳大小不等,右壳稍小。背侧两端略显棱角,腹缘前端圆,后端稍延长。壳顶突出,向内卷曲,位置偏向前方,两壳顶距离不很远。壳面有放射肋35条左右,肋上有方形小节结,状似瓦垄。生长纹在腹侧极明显。壳面白色,被有褐色绒毛状壳皮。壳内白色,壳缘具齿。铰合处很窄,呈直线形,齿细密。
栖息环境:生活在内湾浅海低潮线下至水深十多米的泥砂底中,尤喜于淡水流出的河口附近,以4-8m居多。
分布:分布在我国沿海,产量极大,肉供食用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低潮线至水深十多米的海底。
51. 青蚶Barbatia virescens (Reeve)
形态特征:贝壳小型到大型,似不规则四边形到椭圆形,不等壳或偶尔等壳。壳表有明显的放射肋。内侧腹缘有细齿。绞齿盘薄而笔直,有许多细齿。后闭壳肌痕大于前闭壳肌痕。韧带面三角形,重复韧带。血液有血红蛋白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至浅海,以足丝附着在岩礁间。
分布:我国自浙江至广东沿海均有分布,在东寨港的北港岛、塔市的浅海有分布。
贻贝科
52. 寻氏肌蛤Musculus senhousei (Benson)
形态特征:俗称“海瓜子”,贝壳长卵形,壳质薄脆。一般壳长l-2cm。前端圆,后端背缘斜向后腹方呈截形。壳表面平滑,生长纹细密,无放射肋。壳表白带粉红色。绞齿盘有主齿和前后侧齿。韧带筒状。水管发达,水管下有十字形肌肉。套线湾非常深。壳不太相等。两壳多相等,壳蚀简单,壳形较长,壳顶多不太突出,多有外套弯。前后两端或一端张开。壳长18-21mm。
栖息环境:多栖息于潮汐频繁的泥滩中。
分布: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演丰、三江、塔市,铺前的红树林泥滩中。
53. 变化短齿蛤Brachidontes variabilis (Krauss)
形态特征:贝壳呈斜三角形,壳质薄韧;壳表雕刻有不太规则的放射肋;壳面为紫褐色,生长纹细密;壳内面为浅灰蓝色,周缘具细缺刻;铰合部具有2-4个粒状小齿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中潮区,常附着于岩石、牡蛎壳或红树枝上。
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北港岛高潮线岸边的岩壁上。
54. 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 (Linnaeus)
形态特征:贝壳较大,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。腹缘直或略弯。壳面前端具有隆起肋。壳表呈翠绿色,前半部常呈绿褐色,光滑。生长纹细密。贝壳内面呈白瓷色。铰合齿左壳2个,右壳1个。无前闭壳肌痕,后闭壳肌痕大,位于壳后端背缘。
栖息环境:营足丝附着生活,多栖息于水流畅通的高潮线至水深5-6m处岩石上。
分布:见于我国东海南部和南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北港岛、塔市的高潮线至水深4-5m的岩石上。
55. 短偏顶蛤Modiolus flavidus (Dunker)
形态特征:壳稍厚,略呈长方形。两壳相等,前、后端略等宽,或后端稍宽。背缘自壳顶向后至壳长2/3处,形成一钝角后又弯向前缘。后缘圆形,腹缘中后端稍弯入。壳顶近前端,自壳顶后方斜向后腹缘,有1条灰白色隆肋,肋的背侧呈黄褐色,前腹侧为褐色。生长线细,高低不平,无放射肋。壳内面呈灰白色,铰合部不发达。韧带细,褐色。肌痕与足丝孔均不明显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低潮线至百米以内的浅海,穴居于泥沙中。
分布:见于我国东海和南海,多分布于潮下带75m以内的浅海区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潮下带的浅海区。
江珧科
56. 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 (Linnaeus)
形态特征:贝壳大,呈三角形;壳质薄。两壳闭合时后端有开口;壳顶尖细,壳后缘宽大;背缘全长为铰合部;壳表具有数条细的放射肋,肋上生有许多三角形小棘刺,通常老的个体放射肋不明显。壳色有变化,老的个体颜色较深,幼体呈淡黄色或透明的白色;壳内颜色稍浅,前半部珍珠层较厚,近壳缘处无珍珠层;闭壳肌痕与外套痕明显。
栖息环境:暖海产,见于潮下带百米内的浅海,营附着和半埋栖生活。
分布:见于我国沿海,为印度太平洋广布种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低潮线以下至水深20m的浅海泥砂质海底。是红树林海鲜大排档的座上宾。
钳蛤科
57. 细肋钳蛤Isognomon perna (Linnaeus)
形态特征:壳长约57mm;壳较扁平,略呈长方形或椭圆形;壳质厚;通常左壳厚而大,右壳小而薄。壳面土黄色,具细的褐色放射线和同心鳞片层;壳内银灰色,具珍珠光泽;铰合面宽,无齿;有6-8个韧带槽闭壳肌痕弯月形。壳顶位于前方,两闭壳合时留有1窄小足丝孔。
栖息环境:暖海产,以足丝附着在潮间带至浅海岩石、珊瑚礁等物体上。
分布:分布于广东和西沙群岛沿海,为印度—西太平洋广布种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北港岛、塔市、三江的红树植物的树底。
扇贝科
58. 华贵栉孔扇贝Mimachlamys nobilis (Reeve)
形态特征:又名“高贵海扇蛤”,贝壳大,近圆形。左壳较凸,右壳较平。两耳不相等,前耳大,后耳小。贝壳表面颜色有变化,壳面呈浅紫褐色、淡红色、黄褐色或枣红云状斑纹,壳表具大而等粗的放射肋23条左右,肋上具有翘起的小鳞片。足丝孔具细齿。铰合线直。贝壳内面有与壳面相对应的肋与沟。闭壳肌痕圆,位于体中央偏后背部。
栖息环境:属热带或亚热带暖水性贝类。它栖息于低潮线以下至浅海的水清流急的岩礁、碎石块及沙砾较多的300m左右的海底,以足丝附着于岩礁石块或砂砾碎壳上,营固着生活。在自然海区中主要以硅藻类、双鞭毛藻类和桡足类等浮游生物为食饵。
分布: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。肉鲜美,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养殖对象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浅海地的岩礁和砂砾上,在红树林偶有发现。
不等蛤科
59. 难解不等蛤Enigmonia aenigmatica (Holten)
形态特征:贝壳呈椭圆形,壳质薄脆,半透明;壳面呈紫铜色,放射肋有的明显,有的无;同心生长纹细密而明显;右壳稍小,较平,放射肋不明显,足丝孔呈椭圆形。壳内色浅,具光泽;铰合部无齿。壳顶偏前,稍凸,下壳银灰色,薄而透明,呈云母状,两侧在壳顶上方互相重叠,但不愈合。
栖息环境:生活在潮间带,以足丝附着在红树、棕榈树等植株上,偶附着于破船上和其他物体上生活。
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海,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的红海榄的叶子上,偶附着在船上和牡蛎的贝壳上。污损生物。
60. 中国不等蛤Anomia chinensis(Philippi)
形态特征:贝壳近圆形,壳质较薄;左壳大,较凸,生活时位于上方,右壳小,较平,生活时位于下方。壳面呈浅橘红色或金黄色,放射纹细,同心纹明显,在壳缘附近形成明显的皱褶;右壳较平,呈青白色,前端有一个卵圆形的足丝孔;壳内有光泽,铰合部窄,无齿。
栖息环境:生活在潮间带中、下区至潮下带泥沙或石砂砾的海底。
分布: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,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潮间带的中下带、或附着在红树的树干、牡蛎的贝壳上。
海月科
61. 海月Placuna placenta (Linnaeus)
形态特征:贝壳较大,呈圆形或椭圆形,两壳平,大小略等,壳质极薄,半透明,壳表呈白色或乳白色,放射肋和生长纹细密且不规则,近腹缘的生长线略呈鳞片状,贝壳的内面具有珍珠光泽,右壳有2枚齿突,左壳相应部位形成2条凹陷,韧带位于铰合齿和凹陷上。铰合部有“八”字形铰合齿,韧带呈浅褐色,闭壳肌痕小,呈圆形,位于贝壳的中央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沙或泥沙质海底。
分布:见于我国东南沿海,为印度-西太平洋海区种类,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北港岛的红海榄林、三江的浅海区、塔市的红海榄泥砂里。
牡蛎科
62. 舌骨牡蛎Hyotissa hyotis(Linnaeus)
形态特征:大型,壳质坚厚,呈椭圆形或近四边形;壳表约有11条巨大的放射褶;壳缘形成犬齿交错,褶上布有半管状棘;壳内的嵌合体蠕虫状,出现于前、后背缘。肋上有粗大的鳞片,鳞片边缘常卷成粗壮的棘,壳表青灰色,壳内面灰白色,边缘紫色或紫棕色,铰合部平直,韧带宽而短,前凹陷较深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珊瑚礁及其以下30m以内的浅水区。
分布:见于我国东海和南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低潮线下至数十米的海底岩石或珊瑚礁上。
63. 团聚牡蛎Saccostrea glomerata(Gould)
形态特征:贝壳小型,壳质坚厚,紫黑色;左壳深凹,壳顶腔较深,附着面小,有放射肋;右壳小,较平;两壳的边缘锯齿状;两壳的内边缘均呈紫黑色。嵌合体在腹缘有时不明显。铰合部两侧常具小齿,齿列长,有时能绕壳缘1周,前凹陷很深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到潮下带浅水区,附着于岩石上。
分布:见于我国东南沿海,为太平洋西岸热带种。在东寨港分布在三江的潮下带浅水区的泥沙底层。
64. 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(Gould)
形态特征:贝壳大型,质坚厚。体型多变化,有圆形、卵圆形、三角形和长方形等。右壳略扁平,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鳞片,低齿贝的鳞片平、薄、脆,高龄鳞片层层相叠,坚厚如石。左壳较有壳厚大,鳞片少。壳面有灰、青、紫、棕黄等颜色。壳内面白色,边缘为灰紫色。韧带长而阔。紫黑色。闭壳肌痕大,一般为卵圆形或肾脏形,位于中部背侧。
栖息环境:一般栖息在低潮线附近至水深7m的半咸水海区,以左壳固着生活。群聚性。近江牡蛎是比较理想的海洋重金属镉污染指示生物。
分布: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。在东寨港的东排村,曲口都可以见到近江牡蛎人工养殖。
65. 棘刺牡蛎 Saccostrea echinata(Quoy et Gaimard)
形态特征:壳形较小,侧扁,多圆形;右壳扁平,具鳞片无放射肋,翘起的半管状棘分布于除壳顶区以外的整个壳面;左壳附着面较大;壳内面的嵌合体仅出现于前、后两侧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岩石上。
分布:产于我国东南沿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、北港岛的潮间带的岩石上,有的附着在红树植物的树干上,污损生物。
满月蛤科
66. 疏纹满月蛤Lucina scarlatoi (Zorina)
形态特征:壳质较厚,较膨胀;小月面不对称,心脏形,下陷;壳表有稍凹的前背区和后背区;无放射纹,同心肋片状,肋间沟宽;前肌痕约有3/4的长度游离于外套线内;无主齿,两壳各有一个前侧齿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红树林中的软泥底质内,在清澜港它是红树林环境中的优势种。
分布:见于我国南海,为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种类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北港岛的红海榄林、白骨壤林、演丰的海莲林、无瓣海桑林、野菠萝岛的角果木林里,常见种。
67. 密纹满月蛤Lucina dalli (Lynge)
生态特征:壳质较厚,左右侧扁;壳顶尖,位于背部中央之前;小月面不对称,右壳者较大;同心线细密;壳表可分为三部分,前区有2条不显著的放射脊,后区有1条浅的放射沟;无主齿;左壳的前、后侧齿为双齿形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和红树林环境中
分布:见于我国南海,为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种类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红树林的泥质滩涂里。
樱蛤科
68. 粉红樱蛤Tellina tenuis da (Costa)
形态特征:贝壳中型,长椭圆形。绞齿盘有主齿和前后侧齿。韧带筒状。水管发达,水管下有十字形肌肉。套线湾非常深。壳不太相等。
栖息环境:暖水种,生活在浅海沙或泥沙质海底
分布:分布在我国南海沿岸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低潮线至泥砂质海底。
69. 环肋樱蛤Cyclotellina remies
形态特征:贝壳圆形,两壳不相等,两侧近相等。壳面无光泽,白色,淡黄色或淡灰色。壳顶部的壳面具细密的同心纹,往腹部的同心纹§逐渐变成同心肋,活个体腹缘肋间有浅灰棕色薄的角质层。外韧带黑褐色。壳内白色,两壳各具主侧齿各2枚。外套痕明显,外套窦宽而深,腹线与外套痕分。
栖息环境:营埋栖生活。栖息在潮间带石质和碎珊瑚组成的底质中。
分布:见于南海,印度-西太平洋广布种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北港岛潮间带的泥沙质底质中。
70. 散纹小樱蛤Tellina virgata (Linnaeus)
形态特征:贝壳呈三角卵圆形,后端有开口,壳面多呈浅红色或黄白色,有粗细不等的白色或红色放射带,有细密的同心生长轮脉,外韧带突出,壳内粉红或橘黄色,外套窦大而深。
栖息环境:暖水种,生活在浅海沙或泥沙质海底。
分布:见于我国南海,为印度洋和太平洋西海岸的常见种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低潮带至浅海的泥沙质海底。
71. 帝汶樱蛤Tellinides timorensis (Lamarck)
形态特征:又称“的摩尔小樱蛤”。贝壳略呈长方形,侧扁。壳顶薄,半透明。壳顶微凸,稍靠近前方。壳前缘圆,腹缘微凸,后缘呈截形。外韧带突出。壳表面黄白色,具珍珠光泽。铰合部狭,两壳各具主齿2枚,左壳无侧齿,右壳具1个短而凸的前侧齿。前、后闭壳肌痕均为卵圆形,明显,外套痕清楚,外套窦深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中潮区到潮下带的泥沙质海底,穴居深度约10cm左右。
分布:见于我国南海,太平洋西海岸热带海区有分布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潮下带的泥沙质海底。
72. 美女白樱蛤Macoma candida (Lamarck)
形态特征:壳大,呈斜卵圆形。两壳相等,两壳合抱前后端略张开;两侧极不相等。前端长,后端短。前端边缘圆,后端背极斜,后缘呈截形。贝壳表面白色,外被淡灰色壳皮,同心生长线细密。自壳顶至腹面还有极不明显的放射状沟纹,壳后面具1条显著的放射肋,形成棱角,外韧带§黄褐色,微凸出壳面,壳内白色,两壳各具主齿2枚,无侧齿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以下的浅海泥砂质海底。
分布:产于我国南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北港岛、塔市的潮间带以下的浅海海底。
73. 箱形樱蛤Merisca capsoides (Lamarck)
形态特征:贝壳中型,壳薄,长椭圆形。绞齿盘有主齿和前后侧齿。韧带筒状。水管发达,水管下有十字形肌肉。套线湾非常深。壳不太相等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及近海泥砂质海底。
分布:分布于我国东、南沿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的部分潮间带。
蛤蜊科
74. 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(Reeve)
形态特征:贝壳坚硬,左右侧扁;壳顶小而尖,前端略尖,后端圆;前背缘短而弧形,后背缘长而微凸;壳表生长纹相对较细;外套窦深,呈楔形,末端尖,与外套线愈合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低潮区及其以下10 m以内浅海沙质区。营埋栖生活。
分布:主要分布于广西、广东、福建及海南沿海,是南方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养殖对象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低潮区的浅海沙质区域。
中带蛤科
75. 台湾朽叶蛤Coecella formaosae de (Rooij-Schuiling)
形态特征:贝壳呈三角形或卵圆形,稍侧扁,壳质厚,壳面光滑或具同心生长纹,无放射肋。外韧带小,韧带槽中内韧带强大,铰合部左壳有一枚主齿,前后侧齿单一;右壳主齿有分支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至浅海细沙或泥沙质海底。
分布:广布于世界各大洋,在我国的南北沿海均有其分布。在东寨港的野菠萝岛、三江的潮间带和浅海的泥沙质海底有其分布。
紫云蛤科
76. 中国紫蛤Sanguinolaria (Psammotaea) chinensis (Mörch)
形态特征:壳卵圆形,前端圆,后端斜截性;前、后端微开口;壳顶位于中央附近;壳面紫色,被以薄的壳皮,壳皮在壳顶区常脱落;由壳顶向下、向后有2条浅色色带;壳内面深紫色。外套窦深,与外套线愈合。
栖息环境:栖息在沿海的潮间带沙质区。
分布: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沿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潮间带沙质区。
衣紫蛤Sanguinolaria togata (Linnaeus)
形态特征:壳质较厚,前后端微开口,呈卵圆形;壳顶位于中央之前,前端略尖,后端截形;壳皮黑绿色,很厚,在壳顶附近常脱落;同心生长线较粗,不均匀;壳内面灰白色,外套窦宽,顶部圆,部分与外套线愈合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河口潮间带泥砂中,红树林中也有发现。
分布:见于我国南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、北港岛的河口潮间带附近。
78. 尖紫蛤Sanguinolaria acuta (Cai et Zhang)
形态特征:壳呈卵圆形,左右侧扁。前缘圆,后端尖廋,腹缘弧形,前中部微凹。壳顶位于中央偏前,韧带短而凸出,蛹状。壳表被有黑褐色或咖啡色壳皮,生长线明显,在腹、后侧常形成褶襞。壳内面呈紫灰色,铰合部具主齿2枚,1大1小。前闭壳肌痕亚卵圆形,后闭壳肌痕马蹄状。外套窦极深,背线隆起,腹线与外套痕汇合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河口附近潮间带的泥砂滩。
分布:见于我国东海和南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、北港岛的低潮线沿海的泥沙质中。
竹蛏科
79. 长竹蛏Solen gouldii (Conrad)
形态特征:壳呈长柱状,壳长约为壳高的6-7倍,壳内面白色或淡黄色,铰合部小,有主齿1枚,前闭壳肌痕细长,后闭壳肌痕略呈半圆形。前端截形,略倾斜;后缘近圆形;壳表光滑,生长纹明显,被有一层黄色壳皮。
栖息环境:生活在潮间带到潮下带浅水区,泥沙质沉积环境。
分布: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。在东寨港是常见种类之一,主要生活在潮下带的滩涂环境中。是东寨港重要的经济种类,在三江、演丰和铺前的农贸市场都可以发现。
蛏科
尖齿灯塔蛏Pharella acutidens (Broderip et Sowerby)
形态特征:壳形长,壳顶位于中央之前,前、后端圆;壳表被以深绿色壳皮,同心线较粗糙;壳面自壳顶有一浅沟向壳的中、后腹缘延伸,同时腹缘内陷;外套窦极浅,顶端斜截性;铰合齿尖而高。
栖息环境:热带种,生活在潮间带、有淡水注入的地方。
分布:见于我国南海,为印度洋、太平洋分布种类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河口附近盐度比较低的区域。
81.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(Lamarck)
形态特征:贝壳长形,背腹缘近于平行,前、后端圆,壳顶位于背缘,略靠前方。外韧带,生长线明显。壳的中央稍偏前方有1条自壳顶至腹缘微凹的缢沟,壳面被1层黄绿色的外皮。壳内面白色,壳顶下方有与壳表凹沟相应的1条突起,铰合部小,右壳有主齿2枚,左壳有主齿3枚。
栖息环境:埋栖型贝类。适宜生长于海水盐度低的河口附近和内湾软泥海涂中。
分布:广布于我国南北沿海。在东寨港很常见,是重要的经济贝类,也是主要养殖对象之一,在红树林滩涂埋栖生活。
毛蛏科
82. 总角截蛏Solecurtus divaricatus(Lischke)
形态特征:壳质较厚,生长线较粗糙;斜行线距离较宽,在后背区主要是粗糙的同心刻纹或人字形刻纹;壳内粉红色,自壳顶到腹缘有两条白色放射色带;外套窦长,顶端尖,呈指状,其背缘平缓,无峰,腹缘约1/3游离,不同外套线愈合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至水下20 m处,深入底质达50cm。
分布:广布于我国南北沿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、北港岛的潮间带至水深10m的海底。
饰贝科
83. 萨氏仿贻贝Mytilopsis sallei (Recluz)
形态特征:中文名“沙筛贝”。形似贻贝,壳顶尖,位于前端;两壳不等,右壳更凸一些;前端尖,后端圆,腹缘直,背缘弓形。
栖息环境:附着生活,与本地附着生活的种类竞争附着基。
分布:原产自中美洲,是外来的物种,目前分布在福建、广东、广西和海南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演丰、三江、塔市、铺前的红树林的泥滩中,是外来入侵种。
棱蛤科
84. 纹斑棱蛤Trapezium liratum (Reeve)
形态特征:壳近长方形,壳质较厚,两壳相等,前后不等;壳顶低平,位置近前端;壳表同心刻纹粗糙,幼小个体有很细弱的放射肋;壳灰白色,常有淡紫褐色条纹;壳内白色,后部多为紫褐色;外套窦浅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,附着于岩石缝中。
分布:分布于我国黄渤海湾、南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潮间带至浅海的岩礁和珊瑚礁间。
85. 无光船蛤 Trapezium sublaevigatum (Lamarck)
形态特征:壳坚实,通常厚而重。壳宽度大于高度,轮廓呈不等边四边形,壳顶位于前端。侧齿短但极发达,壳顶后方的韧带短。壳表光滑,或有粗糙的放射肋及明显的生长脊。壳表白色或灰色。
栖息环境:常栖息在潮间带。
分布:分布于中国大陆、台湾,为热带印度太平洋种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三江、北港岛。
蚬科
86.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(Müller)
形态特征:贝壳中等大小,呈圆底三角形,一般壳长3cm左右,壳高与壳长相近似。两壳膨胀。壳顶高,稍偏向前方。壳面有光泽,颜色因环境而异,常呈棕黄色、黄绿色或黑褐色。壳面有粗糙的环肋。韧带短,突出于壳外。铰合部发达。左壳具3枚主齿,前后侧齿各1枚。右壳具3枚主齿,前后侧齿各2枚,其上有小齿列生。闭壳肌痕明显,外套痕深而显著。
栖息环境:平时栖息于江河、湖泊、沟渠或池塘内,穴居于水底生活,并以硅藻、绿藻或轮虫等浮游生物为食。
分布: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红树林边的沟渠或池塘内,偶尔红树林的林边或光滩也会发现其踪迹。
87. 红树蚬Geloina coaxans (Gmelin)
形态特征:壳质厚重,较膨胀;壳顶突出,前倾,位于近中央;壳皮厚,具同心刻纹;自壳顶到后腹缘有一浅的缢沟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半咸水中。
分布:分布在热带-亚热带海区的半咸水中。在东寨港分布比较广泛,几乎所有的红树群落里都可见。也是重要的经济贝类。可发展为养殖对象。
帘蛤科
88. 日本镜蛤Dosinia japonica (Reeve)
形态特征:壳圆形、侧扁,壳质坚厚;壳顶尖,前倾;壳面白色,其生长线排列紧密,在前、后部生长线翘起;外套窦深,顶端尖,指向前背缘。小月面凹,呈心脏形,盾面狭长,呈披针状。贝壳背缘前端凹入,背缘后端成截形。腹缘圆,外韧带陷入两壳之间。壳面白色。生长轮脉明显,铰合部宽,两壳各具主齿3个。外套窦深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到深73m的浅海泥沙质沙底。
分布:我国南北沿海常见种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潮间带中区至浅海水深50m的泥砂滩中。
89. 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 (Lamarck)
形态特征:贝壳略呈长方形。壳腹缘钝,表面黄褐色,具有断续的三角形栗色色带4条和锯齿状浅棕色的花纹。两壳相等,两侧不等。后端截形,腹缘钝。壳顶突起,两壳顶相接近,向前方弯曲。自壳顶至前方的距离约占壳长的1/4。小月面卵圆形,盾面狭长。生长纹粗壮,在贝壳后端翘起密集成片状。贝壳内面周缘白色,中央杏黄色,每壳各具主齿3枝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中、低潮区至潮下带及浅海3-15 cm的沙泥至泥沙底质中。
分布:产于南海,印度-西太平洋有分布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三江的浅海泥砂质和碎珊瑚砂海底,潮间带可见。
90. 裂纹格特蛤Katelysia hiantina (Lamarck)
形态特征:又名“台湾环帘蛤”。贝壳中型,韧带外在,位于后方。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。双闭壳肌。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。
栖息环境:生活在潮间带中、下区泥砂中。
分布:分布在中国大陆和台湾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潮间带的中下区的泥砂中。是经济物种之一。
91. 玉女环簾蛤Marcia virginea (Linnaeus)
形态特征:贝壳中型,韧带外在,位於后方。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。双闭壳肌。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浅海至水深30m的海底。
分布:中国南北沿海可见,印度-西太平洋种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潮间带的中下区域。
92. 细纹卵蛤Pitar striatum (Gray)
形态特征:贝壳中等大。两壳相等,两侧不等,贝壳拱凸,呈圆形,壳顶略尖,位于背缘近中央,壳表面光滑,呈浅黄色或紫黄色帷有细密的同心生长纹。小月面浅平,盾面界线不明显,铰合部较宽,左壳后主齿分离,右壳前后主齿连成弧形。
栖息环境:热带种,埋栖生活。
分布:分布于我国台湾和海南沿海岸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潮间带浅海。
93. 突角镜蛤Dosinia (phacosoma) cumingii (Reeve)
形态特征:贝壳圆形,多少膨胀。小月面深凹。盾面明显。壳表光滑。壳表面具有明显的同心生长轮脉。外套窦较深,斜伸向贝壳中央。贝壳后背缘往下倾斜。壳长与壳高约相等。左右壳各具3枚发达的主齿。壳面棕黄色,具宽的淡棕色放射状色带。
栖息环境:热带种,常栖息于潮间带至潮下带。
分布:分布于我国台湾以南的海域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于潮间带的中潮带。
面具美女蛤Circe stutzeri (Donovan)
形态特征:贝壳呈亚三角形。两壳相等,两侧略相等。壳顶略尖扁平,位于背部中央。贝壳前后端和腹缘圆形,壳表面有黄白色或黄褐色的火焰状花纹,并具有排列规则的轮脉较粗的生长纹,微突出壳面,贝壳内面黄色,铰合部大,两壳各具分散排列的主齿3个。外韧带,韧带深凹。
栖息环境:带种,埋栖在水深40m左右的浅海沙质海底。
分布:见于我国南海,印度-西太平洋有分布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、北港岛的浅海海底。
95. 丽文蛤Meretrix lusoria(Roding)
形态特征:后部长于前部,有小月面和楯面,壳皮颜色浅,乳黄色或白色,在壳顶处有紫色或棕色花纹,一些个体整个壳面都满布棕色点线花纹,变化很大;壳内面的后部常具紫褐色;外套窦浅呈弧形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和浅海沙质海底。
分布:我国南海常见种,肉可供食用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、北港岛、铺前和演丰。经济种类之一。
96. 鳞杓拿蛤Anomalodiscus squamosus (Linnaeus)
形态特征:壳小,极凸,呈杓状,壳质坚厚。两壳壳顶极近,先端向前内方弯曲。壳背缘的前后方均稍内凹,腹缘前方圆,接近后端稍压扁,小月面大,心脏形,盾面宽巅达腹缘。贝壳内面白色。两壳各具放射肋成小的颗粒突起或鳞状突起。贝壳内面白色,两壳各具主齿3枝。贝壳内面前后边缘具有细密的齿状突起,腹缘具粒状突起。
栖息环境:常栖息于近海泥沙质海底,潮间带中潮区也有分布。
分布: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,印度太平洋海域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、北港岛、三江。
97. 美叶雪蛤Clausinella calophylla (Philippi)
形态特征:壳高略小于壳长,贝壳扁平,近三角形,不等侧。两壳壳顶相接,先端向前方弯曲。小月面极显著,呈心脏形。盾面宽,极长。灰黄色的韧带藏于两壳之间。壳表面呈白色。同心生长肋突出壳面很高,翘起呈薄片状,排列极稀。贝壳内面白色,具光泽,内缘具细密的小齿状突起。两壳各具主齿3枚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低潮线至浅海深90 m处的泥沙质海底,其中以50 m处最多。
分布:我国南海常见种,广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域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北港岛浅海的泥沙海底。
98. 曲畸心蛤Cryptonema producta (Kuroda et Habe)
形态特征:贝壳略呈三角形,极凸,壳顶突出,先端向前方弯曲,位于贝壳偏前方。小月面大,呈心脏形;盾面宽大。壳面呈灰黄色,具3条断续的铅灰色带状条纹。同心生长线呈肋状,粗而密,在贝壳后方与放射肋相交呈细颗粒状。壳后方放射肋纹呈铁锈色,两壳各具主齿3枚,无侧齿。
栖息环境:埋栖于近海沙质的海底,在潮间带中潮区有分布。
分布:南海常见种,广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域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潮间带的中下潮区。
99.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(Adams et Reeve)
形态特征:贝壳韧带外在,位于后方。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。双闭壳肌。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。贝壳小而薄,呈长卵圆形。壳顶稍突出,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。放射肋细密,位于前、后部的较粗大,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。贝壳表面的颜色、花纹变化极大,有棕色、深褐色、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。贝壳内面淡灰色或肉红色,从壳顶到腹面有2-3条浅色的色带。
栖息环境:大多栖息在风浪较小的内湾、且有适量淡水注人的中、低潮区,但盐度较高的沿海岛屿和数米深的潮下带,也偶有发现。栖息底质,以含砂量为70%-80%的砂泥滩数量最多。在含砂量很少的泥滩和含泥量极少的砂地或砾石地带,虽也有发现,但数量甚少。
分布: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,是我国主要养殖贝类之一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铺前、演丰、三江。是主要经济贝类之一。
100. 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 (Sowerby)
形态特征:贝壳中型,韧带外在,位于后方。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。双闭壳肌。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。壳呈卵圆形,前端短圆而後端稍呈楔型,壳顶偏向前端。前端的小月面及後端的盾面都不清晰。外壳颜色变化大,有深灰色、黄褐色、白色,斑纹十分明显,背景为由壳顶开始淡淡的同心圆纹,再加上许多不规则而又美丽的花纹,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花纹,如英文字母。壳内面具瓷白色光泽,铰齿发达但前侧铰齿不清楚。
栖息环境:栖息在浅海的砂泥底,以其强而有力的斧足潜砂而行。
分布: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三江、演丰、塔市和铺前。经济贝类之一。
101.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(Linnaeus)
形态特征:贝壳大型,壳质厚重,近三角形;壳表平滑,具光滑似漆的壳皮;其颜色和花纹变化大,因不同个体而异;小月面的中间隆起,楯面大,其长度与壳的后背缘相等;右壳的前侧齿为双齿型。两齿间的深窝即左壳前侧的齿窝。前闭壳肌痕长卵圆形,后闭壳肌痕卵圆形,外套窦浅,先端圆。
栖息环境:栖息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水区。
分布:为我国沿海常见种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北港岛、铺前、三江、塔市。是重要的养殖对象之一。
102. 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(Sowerby)
形态特征:壳呈三角形,壳顶明显突出,偏前侧。壳外表密布粗轮肋,部分个体后缘为深褐色,后缘到腹缘的轮肋不明显,壳内面为陶质,白色,前后端为深褐色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到浅海的泥沙底。
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部沿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浅海的泥沙海底,在市场上是一常见经济种。
103. 青蛤Cyclina sinensis (Gmelin)
形态特征:又名“环文蛤”。壳中型,韧带外在,位于后方。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。双闭壳肌。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。壳呈膨大的圆形,前端圆弧而後端稍呈楔形,壳的腹缘中央稍尖。前端的小月面及後端的盾面都不清晰。壳顶向两侧膨胀而偏向前方。外壳颜色为黄褐色,但在外缘有紫色,有如一紫色环,因而得名赤嘴蛤。壳上有成长轮及放射肋,在紫色的外环部份特别清晰而成为网纹雕刻。壳的内面为白色,内壳边缘带有紫色并有细小的锯齿排列,铰齿发达而坚硬。
栖息环境:栖息在河口或砂泥质的浅水区,大约四至五公尺深,以其强而有力的斧足潜行,将水管伸出来交换氧气及吸取食物。
分布: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、三江、铺前和演丰的滩涂泥沙里或者浅海。
104. 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 (Born)
形态特征:壳呈长卵圆形。壳面光滑,壳薄具光泽。同心生长轮脉明显,致密。壳色黄白色至淡紫色。壳表面有呈“人”字形相互联系成为网目状花纹,壳内面为淡紫红色,外韧带,小月面窄,披针状,外套窦短。
栖息环境:埋栖生活,多数栖于低潮区至水深40m左右的泥砂底质中
分布:产于我国福建、广东、海南和广西沿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铺前、北港岛、塔市、三江的低潮区。
绿螂科
105. 中国绿螂Glaucomya chinensis (Gray)
形态特征:壳呈长卵圆形,由壳顶向前的距离约占贝壳全长的三分之一。贝壳前缘圆,后端尖瘦,腹缘平直。表面被有褐绿色壳皮,生长线明显,在腹侧常呈褶皱状。韧带端,褐色。壳内面白色,铰合部具主齿三枚,左壳中央主齿和右壳后主齿较大,端末分叉。前闭壳肌痕长卵圆形,后闭壳肌痕近方形,外套窦深达壳的中部。先端翘向背侧。
栖息环境:有淡水注入的潮间带沙泥底。
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三江、北港岛、野菠萝岛的潮间带中、下区和浅海泥砂滩。
蓝蛤科
106. 红肉河蓝蛤Potamocorbula rubromuscula (Zhuang et Cai)
形态特征:壳质较薄,右壳大于左壳;壳的前端略尖,后部微扩张,宽于前部,呈截形;壳顶位于背部近中央处;右壳抱着左壳;壳皮较厚;在边缘处尤甚,土黄色;生长线在右壳较左壳粗糙;前肌痕肾脏形,后肌痕圆形,外套窦浅;右壳有一主齿,其后有一三角形韧带槽;左壳也有一个主齿。
栖息环境:生活在潮间带或浅海泥质海底,喜群居,栖息密度大。
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海各省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、三江的潮间带浅海泥质海底。
鸭嘴蛤科
107. 截形鸭嘴蛤Laternula truncata (Lamarck)
形态特征:壳薄脆,前端圆而高,由前向后逐渐缩小,后端微向上翘,后缘呈截状,前闭壳肌痕卵圆形,后闭壳肌痕近圆形。壳型较大,壳顶前倾,位于背部中央处;壳的前部宽,前端圆;壳的后部微收缩,后背缘微下陷,后端微上翘;自壳顶到后腹角有一浅沟,沟之前的壳面分布着粒状突起,沟后只有垂直的生长线;石灰质韧带呈浅V字形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泥沙质沉积环境。
分布:见于我国福建、广东、广西和海南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、北港岛的泥沙质海底。
|
版权所有: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主办单位: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
地址: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 电话:0898-65743169
设计、制作与技术支持:海口市信息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