锥螺科
1. 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(Kiener)
形态特征:贝壳厚而坚实,呈尖锥形,宽度约为高度的1/5。壳顶尖细,螺旋部很高,体螺层短,缝合线较深。螺层约有21-28层,每层的高、宽度增长均匀,表面稍凸。每螺层的下半部较膨胀,上半部稍平直。螺旋部的每一螺层具有5-7条排列不均匀的螺肋,肋间还夹有细肋,在顶部各螺层肋数逐渐随高度的缩小而减少。体螺层上约有9条螺肋。壳表面呈淡黄褐色或淡紫褐色。壳口卵圆形,内面具有与壳表面螺肋相对应的沟纹。外唇薄而锐,易破损;内唇略扭曲。无脐孔。厣卵圆形,角质,呈栗色,核位于中央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低潮线至45m深的泥沙质海底,为浅海拖网习见的种类。
分布:为我国浙江以南沿海习见种。在东寨港塔市的红海榄林内、北港岛的红海榄林内偶有分布,在曲口、三江、演丰的市场上经常见到。
狭口螺科
2. 日本狭口螺Stenothyra japonica(Kuroda)
形态特征:螺壳很小,长卵形,螺塔短,末螺环极凸胀。腹侧扁平。壳口收缩且下斜显著,近圆形。壳面光滑或饰有点状旋线。
栖息环境:栖息在半咸水、潮汐带或河流中。
分布: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的红海榄林、三江的秋茄林内,在保护区管理局附近的海莲林里也有分布。埋栖常见种。
织纹螺科
3. 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(A.Adams)
形态特征:贝壳小型,呈短尖锥形,圆锥形螺塔。壳口圆形,轴唇滑层发达。前水管沟短而宽。外唇的上颚具有小齿。口盖角质。螺表面具有显著的纵肋和细密的螺纹,两者相互交织成布纹状。纵肋的上端较粗大。在每一螺层上通常生有1-2条粗大的纵肿脉。壳表淡黄色,混有褐色云斑。外唇边缘有厚的镶边,内缘通常有6个齿状突起;内唇薄。前沟短而深,后沟为1小的缺刻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及潮下带的泥砂质海底。腐食性。
分布:为我国沿海常见种,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北港岛、塔市的潮间带的砂质滩涂。
4. 西格织纹螺N. siquijorensis(A.Adams)
形态特征:贝壳卵圆形,缝合线稍深,螺层多少呈阶梯状;壳面黄白色,杂有褐色斑和褐色腰带;有比较发达的纵肋和细螺肋。壳口卵圆形,外唇内缘有肋齿,下方边缘常有10余个齿尖。在缝合线的紧下方有1条较深的螺旋沟,把纵肋上端划成1列结节状突起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数米至数十米水深的沙或泥沙质海底。
分布:南海均有分布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各站点的水深约10m的泥沙质海底。
5. 秀丽织纹螺Nassarius dealbatus(Powys)
形态特征:贝壳较小,呈长卵圆形,壳面粗糙,呈黄褐色,具有褐色螺带,并有发达的纵肋和细螺肋,二者交织颗粒突起。壳口内黄色,清晰可见表面的螺带,外唇内缘有粒状齿,前沟短而深,后沟不明显。缝合线深,壳顶光滑,其余螺层表面有发达而稍斜形的纵肋,这种纵肋在体螺层上有9-12条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中、低潮区的泥沙滩上。
分布: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、三江的潮间带的泥沙滩上。
6. 节织纹螺Nassarius hepaticus (Pulteney)
形态特征:贝壳长卵圆形。螺层约8层。各螺层呈阶梯状。壳面刻有光滑而发达的纵肋,纵肋在体螺层约有16条。在每一螺层缝合线的下方有一条螺沟。把纵肋的上端切成一列念珠状突起。体螺层的基部有数条螺沟。壳表灰色,在螺层的中部有一条灰白色色带。外唇内缘有许多肋纹。绷带为一厚肥厚的结节,并刻有细纹。外唇厚,内缘有许多肋纹,内唇光滑,紧贴于壳轴上,后沟浅而小,前沟短宽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浅海泥沙质海底。
分布: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三江、塔市的低潮线浅海海底。
7. 胆形织纹螺Nassarius pullus(Linnaeus)
形态特征:贝壳较宽短,卵圆形,螺旋部小,体螺层大;壳面灰绿色,体螺层常有2条宽的紫褐色腰带;壳表有明显的纵横螺肋。纵肋在体螺层近壳口部逐渐变弱或消失。壳口周缘淡黄色,内深褐色,内唇滑层扩张,覆盖体螺层的腹面。前沟短而深,外唇内缘具数个小齿,内唇甚发达,紧贴于体螺层上,其上缘达次体螺层。
栖息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的沙滩上。
分布:是南海、东海的常见种,日本、菲律宾也有分布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北港岛、塔市的潮间带沙滩上。
骨螺科
8. 蛎敌荔枝螺Thais gradata(Jonas)
形态特征:贝壳较小,呈菱形,各螺层中部向内凹陷,形成一弧形面。壳面呈黄褐色,布有紫褐色的斑纹或青褐色斑块,壳口卵圆形,内有褐色斑块。体螺层的中上部有1条强的龙骨突起,壳面有许多粗细不匀的细螺肋,外唇较薄,内唇较直而光滑。
栖息环境:生活在潮间带中、下区岩石间或有砾石的沙质海滩。
分布:是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常见种类,马来半岛等地有分布,是养殖业的大敌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海岸的岩石间和沙质海滩。
9. 可变荔枝螺Thais mutabilis (Link)
形态特征:贝壳呈卵圆形。螺层约6层。缝合线明显。体螺层与次体层之间的缝合线快延至末端时加深呈沟状,使这二层之间多少游离。每螺层的中部凹出而形成一条龙骨状的肩部,肩角具有一列明显的角状突起。体螺层上部有龙骨突起两条。壳面密布粗糙的细螺肋和生长纹。壳口近圆形。外唇雕刻形成锯齿状缺刻;内唇光滑。假脐较大。厣角质。
栖息环境:暖海产,生活在低潮线附近的岩礁间。
分布:见于我国台湾、广东沿岸,日本、澳大利亚也有分布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低潮线的岩石间和沙滩上。
10. 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 (Holten)
形态特征:贝壳中等大小,呈纺锤形,壳质坚实。缝合线浅,不明显。螺旋部较高,约为壳高的1/2。体螺层较膨大。在每一螺层的中部突出形成肩角,在肩角上有一列角状突起。整个壳面生有许多细密的螺纹和生长线。壳面为灰黄色,杂有紫褐色的斑块,壳口长卵圆形,内面土黄色,并有少量的紫褐色的斑块。外唇薄,有锯齿状缺刻,内恻有3-4枚齿状突起,内唇略直,光滑。前沟短,具角质厣。
栖息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至20m水深的岩礁间或砾石间。以捕双壳类为食。
分布:见于全国沿海各地区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塔市、北港岛的潮间带的岩礁间。
11. 浅缝骨螺Murex trapa(Roding)
形态特征:螺层约8层。缝合线浅。每一螺层有3条纵肿肋。螺旋部各纵肿肋的中部有1尖刺;体螺层的纵肿肋上具有3条长刺,其间有的还具1支短刺。体螺层纵肿肋之间有5-7条细弱的肿肋。壳面的螺肋细而高起。壳表面黄灰色或黄褐色。前沟很长,几乎呈封闭的管状,其上尖刺通常不超过前沟长度的1/2。厣角质。
栖息环境:暖海产。生活于数十米深的砂泥质海底。
分布: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,在东寨港的北港岛的潮间带有分布。为海底拖网习见的种类。
蛇螺科
12. 覆瓦小蛇螺Serpulorbis imbricate(Dunker)
形态特征:贝壳大部分固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,盘踞成卧蛇状,仅壳口部稍游离。壳面粗糙,呈灰黄或褐色,具粗细相间螺肋,肋上有小鳞片;壳口圆或卵圆形,内呈褐色。
栖息环境: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石上。
分布: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均有分布,日本和菲律宾也产。肉食用。在东寨港主要分布在三江的潮间带岩礁上。
|
版权所有: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主办单位: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
地址: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 电话:0898-65743169
设计、制作与技术支持:海口市信息中心